不仅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发展韧性也持续显现。
作为国内创新的边缘云服务商,白山云从全国申请加入标准编制组的企业中脱颖而出,将与其它能源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一道,为行业数据安全技术标准的编制而努力助力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白山云积极参与行业生态共建,于今年4月参与发起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网络安全专委会。
与此同时,白山云基于在交通、金融、制造、医疗、地产等行业的服务经验,打造了丰富的跨行业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高效助力企业实现上云和安全的同步转型。技术要求标准旨在为能源企业的数据采集工作做好制度和技术引导,推动能源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为打造面向网络、应用、数据的统一安全管理,白山云针对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断升级产品与服务。基于SASE和零信任理念,白山边缘云平台Baishan Canvas集成Web应用防火墙、DDoS防护、Bot管理等云原生安全技术,打造应用与网络安全、身份和访问安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以及安全管理的全方位保护,实现了云、网、边及端安全能力的全覆盖。白山云将继续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发展贡献力量,推动各行业发展更安全、更极速、更敏捷。
结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云化需求,以及5G和IoT应用落地场景,白山云致力于为全球企业客户提供跨行业不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此次入选技术要求标准编制组成员单位,标志着白山云服务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不断成熟,也是对白山边缘云安全技术实力的肯定。中国累计建成超过2600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成千上万座阳光银行遍布贫困农村地区,惠及约6万个贫困村、415万贫困户,形成了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1年10月,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个省、市启动。积极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加强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推动煤电行业清洁高效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散煤综合治理,推进终端用能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油。2021年,为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国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历史性成就,环境颜值普遍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遵循。中国2015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专门增加条款,为实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和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提供法治基础。
科技创新在发现、揭示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五)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践行绿色生活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前提,也正在成为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的自觉行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到2.6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一)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汇到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十三五期间,中国以年均2.8%的能源消费量增长支撑了年均5.7%的经济增长,节约能源占同时期全球节能量的一半左右。应对气候变化为中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赋予新使命,带来新机遇。稳步推进城乡绿化,科学开展森林抚育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加强林草资源保护,持续增加林草资源总量,巩固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据测算,截至2020年,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约22%。
能源领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中国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开展绿色低碳宜居村镇建设,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引导农户建设节能农房,加快推进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
中国先后在10个省(市)和77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在组织领导、配套政策、市场机制、统计体系、评价考核、协同示范和合作交流等方面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制度创新。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
2021年,有的地区遭遇强降雨,并引发洪涝灾害,有的地区气温创下历史新高,有的地区森林火灾频发。加快交通燃料替代和优化,推动交通排放标准与油品标准升级,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强化自然灾害风险监测、调查和评估,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综合风险防范体系。有效控制重点工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国际社会应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征程中取长补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人类。
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238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3%。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
中国提出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案例成功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15个精品案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
(四)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面对全球气候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三)以人民为中心气候变化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化能源节约与能效提升。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中国把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推进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战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强化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努力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和水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造成气候变化上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用统一尺度来限制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
可再生能源替代民用建筑常规能源消耗比重达到6%。坚持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推广绿色建筑,逐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二)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中国一直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启动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开展气候敏感性疾病防控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卫生应急保障。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过2亿人次,骑行、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2010年至2020年,中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约1.08亿亩。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国要用30年左右的时间由碳达峰实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提升公共建筑能效水平,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为进一步强化节约能源和提升能效目标责任落实,中国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设定省级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目标并进行监督考核。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得到国内国际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二、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中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艰巨任务。
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2020年的56.8%。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